来源:江湖马拉松 时间:2023-07-27 17:41:51
时下已是国内马拉松的淡季,比赛基本停了,下半年的赛事,除了个别的启动外,绝大多数都还是按兵不动。
倒是留意到不少国外赛事的报名信息,过去三年,国外马拉松也不正常,加之我们出国不易,像以前那种大家动辄出国跑马的景象,少之又少。从上半年看,已回温,相信接下来也会逐步迈入常态化。
(资料图)
以我此前的参赛体验,在赛事服务的贴心程度上,其实国内已与国外拉开“差距”。
国外马拉松的赛事服务,相对简单些,就那些基本服务,也就偶尔有些赛事,有些细节上的处理显得挺贴心。不像国内,面向大众跑者的赛事服务,那真是一家更比一家强,大家的竞争从场内到场外,其贴心程度,有些甚至让你觉得“受之有愧”。
尤其是一些中小赛事,其吸引力因为城市层级,影响力不够,就更是在贴心服务上不断推陈出新,已进化到像宝鸡麟游半马这般,赛前都提供免费住宿的层次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作为国内跑者,是十分幸福的。身为这些贴心服务的对象,充分享受着马拉松带来的诸多福利,显然,这还不是终点,还在不断地改进、提升。
事实上,任何一场马拉松,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是,赛事所付出的努力,所提供的服务,理应得到参与者的尊重、认同,且应理性地看待自己所享受到的一切。
一名参赛者,对赛事的直接贡献,就是那200元左右的报名费。国内马拉松的报名费,并没有“市场化”,从“马拉松江湖”这一阵推送的多篇文章的留言讨论中,大家也能看出,有部分跑者还是十分在意报名费的,觉得自己花了钱,理所应当地享受这些。而且,大多数比赛的报名费,贵了,都应该以白金标赛事上马的100元为标准才行。
一方面觉得报名费应尽量低,另一方面又对赛事服务非常严苛,稍有不如意之处,便无限放大,让多少赛事如履薄冰,只怕出现舆情,挨了板子。
国内马拉松因为政府主导,带着浓浓的城市福利性质,但其运营上,又是市场化操作,绝大多数的贴心服务,本质上,都是一个投入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马拉松在疫情后的恢复期,办赛经费不如以前那么宽裕,节俭办赛,已成了相当一部分赛事的标签,不过涉及到面向跑者的一系列贴心服务上,该走向何方,是大家接力,继续卷下去,还是要面对现实,给这样的贴心服务设定个边界,莫让其“毫无节制”地走歪了、跑偏了。
不同赛事,有着自己的考量,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但从国内马拉松产业发展的视角,我们可以探讨一番这种贴心服务的走向。
服务好大众跑者,让他们最大程度的满意,绝对是国内所有马拉松赛事不二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基于政府作为马拉松赛事的主办方,以及全民健身的大背景,并不存在任何问题。
国外的马拉松,不少都“沦落”为一纯粹的跑步活动,要多简单有多简单。国门外跑马,很多跑者会变得“宽容”很多,也有“国外月亮就是圆”的潜意识,将国外马拉松奉为神明,处处要以其为“榜样”。
国情不一样,我们的马拉松是不断赋予“新使命”,像这像那,似乎弱化了跑步赛事的功能。中国模式,是有不足之处,却有着国外赛事难以比拟的完美赛事体验。
国内马拉松的贴心一条龙服务,有比赛期间旅游景点的免费,有赛前赛后公共交通的免费乘坐,博览会有大把的羊毛可以薅,有琳琅满目的赛事补给,有不断加密的补给点,赛后拉伸冰水沐足已成标配,各种美食服务只怕你吃不好……
单从赛事体验感来讲,国内马拉松已远远“领先”国外了。别扯那些虚头巴脑的,这些实实在在的贴心服务,福利感十足,很多在国外连想都不敢想的。
即便这样了,我们的赛事还没有满足,还在绞尽脑汁地琢磨新点子、好创意,以使马拉松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多元。
如此,跑者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马拉松在国内作为大型群体性活动,承载着太多的“负重”,也许多年后马拉松产业成熟了,会一步步“减重”,起码不会是眼下。
可以预想,今后,我们能想到的、想不到的一些贴心服务,还会朝前走的。
我更希望,每个赛事能基于自身具体情况去做,追求一些“点”的出色,而非“面”的齐全。
跑者的需求,赛事需要考虑乃至尊重,却也不是事事皆顺从,这样容易让赛事迷失自我,令马拉松没了方向。
一场马拉松,首当其冲,是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参赛者跑得舒服,此乃核心。
我一直认为,赛事所提供的所有服务,也应该以此为前提,往四下扩散,而非赛事想到哪,就做到哪。
在比赛中,精英跑者和大众跑者的需求不一样,大众跑者中,不同成绩区间的,对于比赛的认知也大为不同。所有的赛事服务,都是从赛事整体出发的,有的可能偏向于这个群体,有的可能利于那个群体,不可能面面俱到。
给马拉松再多的名头,其主旨不能变。贴心服务,就是创造各方面条件,解决参赛者跑好的问题。追求成绩的,希望赛道少些坡;跑得慢的,只在意赛道旁有什么可吃的。赛事的服务重心在哪一块,就力保哪一块。
一场马拉松在初创期,可能会不断摸索、调整办赛理念、服务模式,寻找能让自己立足的“根本”。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其实就是要在一些服务细节上下功夫了,这些细节,不是靠砸钱去解决的,而是要站在参赛者的角度,体贴入微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当下可能大家会感觉到,不少赛事的一些服务,还处于吸引跑者的层面。全国这么多马拉松赛事,到了办赛高峰期,一个周末几十场赛事,大比赛根本不用愁参赛和者。中小赛事,能否达到满员的参赛规模,都还是问题。
因此,这些赛事,只能在“讨好”跑者的一些点上多发力了。没有高铁,交通不便,我就提供免费接驳。像麟游半马,外地参赛者连住宿都解决了,我觉得已做到极致了。
还有像滑县半马,在临鸣枪起跑前延期,就退还了所有参赛者的报名费,等于让所有参赛者“白跑”,之中包含了赛事的歉意和诚意。
这些,属于不同赛事在能承受范围内的服务举措,根本没必要群起而效仿,也不应该成为跑者开口闭口的“样板”操作。
我们更应该,尊重马拉松的专业性,将比赛做得更像马拉松,在此基础上的附加值,才显得更具价值。
那些不计成本的贴心服务,是不健康的,也不值得倡导,这样的“边界”,需要有个清醒的认知。
我更喜欢并非物料、补给上的贴心服务,而是在竞赛服务上一些“润物细无声”的细节,却有助于你跑得更开心、顺心。这需要赛事的成熟,以及办赛的专业,也期待这能成为更多赛事所追求的方向。
标签:
上一篇:写轮眼传奇官网(写轮眼传奇)
下一篇:最后一页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