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新:“全职儿女”是新型啃老吗?

来源:知著网     时间:2023-05-20 13:42:22

回家给父母“打工”,算是一种职业吗?


【资料图】

近日,部分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新型“雇佣”关系。

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父母给予住房和经济支持,儿女则可以通过被“雇佣”的方式留在父母身边,进行部分身体和情绪劳动:承担家务、兼职司机、陪伴买菜逛街、处理家中电子相关事务、规划旅游……成年的儿女们重新“归巢”,将自己的生存模式戏称为“全职儿女”。

(@小红书全职女儿念安)

不同于一般的雇佣劳动,亲情和血缘因素的加入让“全职儿女”们选择受到质疑。随着越来越多的“全职儿女”们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他们的故事,围观者纷至沓来,终于引发了观点的混战。

(网友投票@北京日报)

是“清新脱俗”的啃老还是新型劳动关系?归巢的年轻人们究竟在“全职儿女”这份工作中找寻什么?在理解、批判、艳羡、戏谑的情绪之外,我们试图重新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全职儿女”:默契的平衡

全职做儿女,需要的不仅是魄力,还有双方的默契。

在豆瓣名为“‘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的小组中,成员们将“全职儿女”定义为一种新型的脱产方式。他们承认“寄居”于父母的生活状态,但并未将其视作理所当然。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保持自己学习节奏、探索新的职业空间也是“全职儿女”们的日常。

有人说,“全职儿女”不过是玩弄词藻的产物,是花言巧语中的新型啃老。然而,啃老一词只能简单粗暴地界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经济状态,却无法适应讨论中个体的特殊性。

(网友评论图)

在“全职儿女”群体中,有人职业生涯遇到阻碍,想要找到新的方向;有人感受不到工作的价值,渴望逃离内耗;有人初考落榜,想要全力以赴搏一个机会;有人仅仅是享受和父母依偎的时光,通过做点副业探索人生的边界。

促使“全职儿女”们归巢的理由多种多样,却有着相似的内核:在汪洋大海之上感受不到航向之时,他们拒绝了是否偏航的豪赌,回归到了温暖的港湾。

诚然,如果脱离了亲缘关系,“全职儿女”所提供的服务恐怕难以获得相应的市场价值,用几千元的薪资购买简单的劳动和陪伴多少带有“亲情牌”的意味。而在另一方面,正因为这种亲缘关系的存在,父母才能够以家人的视角接纳子女的人生规划,享受情绪上的相互支持。

有研究者指出,现代价值观与家庭价值观之间有着巨大的张力。人们常用避风港来形容家,似乎也代表了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隐隐的藩篱。

全职子女的脱产状态并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个体主义思想,这种依附关系一定程度上没有满足社会对独立自主的人的期待。而在家庭中,人们秉持的伦理主义立场却要求家人以团结、接纳的方式对待家庭中的个体。在依附与接纳之间,个中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全职儿女”短视频@波罗经囡囡)

在这种张力中,“全职儿女”们似乎和父母达成了某种默契。父母给予的经济支持会得到子女的劳动和情绪反馈,子女对父母的依附变得更加有弹性。通过将“雇佣”关系带入家庭,将现代价值观引入亲子关系,全职子女们找到了自洽的新方式。

降低了两种价值观冲突带来的撕扯感,“全职儿女”们回到了港湾,尝试在平衡状态中找寻新的意义。

二、港湾:在角色之外

港湾,不仅阻隔了风浪,也给予船只远航前的滋养。

回归家庭的“全职儿女”们,在网络上分享起他们“惬意”的工作生活。没有了上班打卡的束缚,没有了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困扰,没有了绩效和指标带来的压力,与父母相处成为一种独特的治愈方式。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用视频记录下来,伴随着或欢快、或舒缓的背景音乐传递到我们眼前,引发了阵阵艳羡。

(网友评论)

与“全职儿女”们相似,人们似乎越来越不回避自己对家人的依赖。

在外独当一面,在家赖赖唧唧跟妈妈撒娇;在工作环境中紧绷神经,却在妈妈来电时嘴角上扬。

“社会的边角料,妈妈的小骄傲”。“22岁了,回家成天喊妈妈”“摊牌了,我就是妈宝女”。在网络的催化下,这样的观点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展现对于家庭的依赖不再是被嘲讽的幼稚行径。

人们理解独立的要义,却也贪恋着家给予的滋养。对于一部分“全职儿女”们来说,回家的选择似乎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权衡,更代表着一种归属,寻觅一种在职场中难以获得的关系。

人际传播研究专家斯图尔特根据人类传播的质量将人类关系分为三个层面,即“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人际层面”的关系。当一个人仅以学生、员工的身份与他人建立联系,他们只不过在履行一种社会角色的交换,在社会的齿轮中,每个人都被打磨得面目模糊。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而只有当一个人被视作独特的个体,他们才能在对话中建立深度的联系,从与他人的互动中看到生动而闪光的自己。我们总是要在与他人的真实的互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作为流动着情感和亲密关系的私密场所,家本身就是这种互动的生发之地。

“全职儿女”们是幸运的,在传统孝道和“反哺”文化的缝隙中,他们获得了父母的理解,在家庭关系中进行着真正良性的沟通。也在此过程中找到了生活的节奏和人生的意义。

经历了穿上西装,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的时光,还是时常想念家庭环境提供的独特的温暖,这实在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在社会角色之外,在家庭的港湾里,选择成为“全职儿女”为人们带来了整理自己风帆的机会,积蓄着下一段航行的动力。

三、扬帆:停一停再出发

当港湾内的“全职儿女”们享受着靠岸的时光,也有人在不断催促着他们再次远航。

网络上,批评和调侃全职子女的声音此起彼伏,“脱产”的生活成为一种原罪,暂时的经济依附显然不符合大部分人对独立成年人的要求。

(网友评论图)

全职儿女们内部也在消化着各种焦虑的情绪。不少全职儿女提及,离开了正式的工作环境,在家中“轻松”的生活反而很难让他们收获价值感,他们无不在默默规划着,总有一天要回到内卷和内耗的轨道上。如何能够扬帆起航,成为了部分全职儿女们的焦虑之源。

(网友发帖)

人们似乎深深地认同,“困难和苦痛都是最好的成长催化剂”,不甘平庸的奋斗是人生的主旋律,而剩下的选择似乎都可以算得上逃避。

当“月薪5000是什么生活水平”、“月薪一万是什么体验”等类似的词条屡屡登上热搜,似乎可以窥见人们对“成功”的焦虑和无穷无尽的欲望。

人们开始用不上不下来形容自己的人生,躺也躺不赢,卷也卷不过。这种状态被生动地定义为“45°人生”,在躺和卷之间反复仰卧起坐,充满了喜感,也包含着苦涩。

而在另一面,人们开始担心,“全职儿女”这种在港的状态,最终会演变为人生的“搁浅”。

随着“全职儿女”一词的走红,网络上也涌现出不少所谓的“全职女友”和“全职女儿”。其中部分个例炫耀着自己伴侣、家庭良好的经济条件,通过展示“被爱着”的状态尽显优越感。更有“全职女友”在分手之际与伴侣清算经济得失,七年陪伴变成了经济纠纷和情感纠葛中的一地鸡毛,令人扼腕叹息。

(@凤凰周刊)

由此看来,如果只是为了经济利益和情感依附在“全职”的陷阱里沉沦,全然失去自我,“全职”的意义似乎也随之泯灭。

阳明先生有言:“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松洒脱,何等简易。”雪莱也在《弗兰肯斯坦》中借主人翁之口呼唤:“从宁静中寻求幸福吧,避免高远的志向,即使看上去纯洁正确的志向,比如在科学和创新领域出人头地之类。”

此类对于低欲望的呼唤当然不是劝人堕落的魔音,而是启发人重新思考平凡的意义。他们试图提醒人们不要被单一成功标准建构的道德所束缚,不要为自我中心主义和技术狂热所裹挟,在减法之中探索出自己最理想的状态。

悦纳平凡,是在广袤的天地间主动求索,而非被动地沉沦。

“全职儿女”们的选择是否真的能帮助他们走好人生路?围观客无法得知。但从这场争议中,我们期待更多个体的困境可以被关注,更多人生的选择可以被接纳。

标签:

精彩放送